17.4.08

個人化廣播新媒介—Podcast之初探

轉載於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7/47-34.htm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1][21],不到一年的時間,全世界已經累計600萬人正在聆聽一種剛崛起的傳播方式「Podcast」。這是一種類似於Blog的個人創作方式,不同在於它是以MP3格式,整合RSS的技術和網路下載的方式,可在iPod[23]或其它攜帶式MP3隨身聽上收聽,隨著攜帶式MP3隨身聽的快速普及,Podcast的影響力也持續增加中[2]。
  國外的廣播電台,如美國波士頓公眾電台(WGBH)[24]、加拿大廣播公司(CBC)[25]和英國廣播公司(BBC)[26],也預見Podcast的創新性和其受歡迎的程度,並已開始將部分的廣播節目,透過Podcast的方式來進行試播[9]。有鑑於此,Podcast未來將有可能成為一種主流的傳播媒介,這股勢力是不容忽視且值得持續觀察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將以初步探討之方式,透過收集、整理與歸納國內外相關之期刊文獻,來探討這新興傳播媒介正在如何影響現今傳播界。並期藉由本研究來增進國人對於Podcast的認識與了解,提供未來有意從事Podcast節目製作或研究之專家學者建議與協助。

第二節 研究限制
  截至目前為止,國內顯少有專家學者撰寫或報導Podcast的文獻或期刊,因此國人多數都不甚了解Podcast這項新興傳播媒介的內容與其運作方式。此外,中文Podcast的發展目前尚在萌芽期,國內也僅有極少數的網站在試播Podcast,因此在這方面的中文案例明顯比較缺乏。有鑑於此限制,本研究將只針對國外的案例來進行初步探討和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何謂RSS

  RSS是促使Podcast成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使訂閱Podcast節目的聽眾可以直接透過RSS閱讀軟體(如iPodder[28])來直接訂閱並自動接收最新的Podcast節目。根據Ada(2004)[3]指出,RSS (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種描述網頁內容(如新聞網頁)的 xml 格式,目前已知的一種翻譯方式為:聯合供稿系統。可以把RSS想像成一種已整理過且條列式的新聞資訊,閱聽人依照個人興趣來訂閱 RSS格式的內容後,不必打開網頁瀏覽器(Browser),只要透過RSS閱讀軟體,便可看到即時更新的內容。網站可以利用RSS半主動地將該網站的某些訊息、狀態等進行整理後,透過標題列的顯示方式提供給讀者閱讀,免去讀者要在眾多文字、圖片的網頁中尋找標題位置,因此讀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確認某項訊息是否是他所要關注的焦點。

第二節 何謂Podcast

  根據Lee Rainie & Mary Madden (2005)「Podcast」這個名詞是由廣播(Broadcasting)及iPod所衍生來的[21]。根據上述名詞,可以得知Podcast指的是「以iPod為代表的多媒體檔案播放器,來接受以類似廣播(Broadcasting)模式所發佈多媒體內容的行為[4]。」Podcast類似某些數位錄影機(DVRs)的概念(如TiVo [27]),可以讓使用者預先將廣播節目錄下來,以便稍後欣賞[10]。



  根據聯合新聞網(2005)報導指出[2],這是一種類似Blog(部落格)的個人創作,Podcast則是一種用聲音取代文字的Blog。提到Blog,在台灣譯為部落格,在中國大陸稱作「搏客」;而新興的Podcast目前在中國大陸亦有「播客」之稱,台灣目前對此則尚未有中文譯名。Podcast是藉由一個名為「iPodder」的免費下載軟體來運作,節目的內容與傳統的廣播節相似度很高,可以是電影評論,也可以是音樂播放頻道,或者是談話性節目等。

第三節 Podcast的起源

  曾擔任MTV電視台VJ的Adam Curry發表了一個叫做iPodder的軟體,這位年過40,轉型成功的網路行銷創辦人,原先只是想要在部落格中加入影片,卻在一場部落格的研討會中(BloggerCon 2001)巧遇RSS的原創者之一Dave Winer,Dave說服了Adam一件事:人們真正想要的是把網路上的資訊跟娛樂帶在身上,並且透過耳機聆聽。Adam在開放原始碼社群(Open Source Community)[31]的協助之下,於2004年8月份發表iPodder。iPodder是一套會自動從網路上取得音訊檔,並同步至iPod或其他攜帶式MP3隨身聽的軟體。Adam還製作了有史以來第一個Podcast的節目(Daily Source Code)[29],並且每天固定吸引十萬名的聽眾[5]。Adam每天都在”A8播音室”製作他自己的廣播節目,這間播音室就位在他那輛銀灰色Audi A8的前排座位上,Adam的筆記型電腦就放在他身旁的副駕駛座位上,車用點菸器為電腦供電的來源,麥克風則掛在駕駛座的上方。Adam則一邊開車一邊錄製他自己的廣播節目,麥克風除了錄進Adam自己的聲音之外,還有Audi A8衛星導航系統的倫敦郊區交通狀況。隨後這段錄音就會被他上傳至他的網站(dailysourcecode.com),然後接下來的兩天中,將會有高達十萬個下載人次,並在他們閒暇的時候,或許也是開車時,收聽這個Adam命名為「每日原始碼(Daily Source Code)」的開車自白節目[6]。



第四節 Podcast的用途
個人用途

  在Podcast的世界裡。不僅只是扮演聽眾的角色,也可以成為電台主持人,讓業餘DJ和沉溺於某嗜好的人擁有他們自己的廣播節目,而且可以在網路上免費提供給聽眾下載至如iPod之類的攜帶式MP3隨身聽中收聽[9],以此讓這些業餘電台主持人得以有媒介可以向全世界發聲,亦可以使某些特別嗜好(如極限運動或商品收藏)的族群尋求依歸與認同。



教育用途

  除了做為個人廣播的用途之外,Podcast也可以運用在教育用途上,將講師上課的內容錄製成音訊檔,提供學員課後複習的管道。另外亦可將社團領導人的訪談錄音內容,以Podcast的方式來傳播出去。Podcast亦可以作為學校網路廣播的媒介[11]。Duke University以相同的概念,在2004年便開始將學校的相關規定和資料錄製成為數位格式的聲音檔,透過iPod來傳遞給所有剛進入校園的大學新鮮人,而在課堂時iPod主要則是在語言課上作為檢查作業之用[17]。



第五節 Podcast的運作方式

  在技術上來說,只要擁有一台可以上網的電腦和一支麥克風,您就可以掌握發言權,並且可以自己特有的風格向全世界播音。

---刪除的內容請連線至原網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7/47-34.htm

第七節 Podcast的版權議題

  目前Podcast的播送內容仍有音樂版權的議題,BBC(英國國家廣播電台)所提供Podcast的內容服務,也因此必須先將音樂刪除之後,才能將節目內容放上網路。但專家指出,版權的議題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釐清。截至目前,僅有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omposers, Authors, and Publishers; ASCAP) 提供播客(Podcaster)以支付授權金的方式來取得音樂的合法使用權,一年授權金相當於台幣一萬兩千元[12]。由於大部分的播客(Podcaster)所提供的節目也都是基於興趣而製作,而並沒有商業行為,因此專家也對於最後有能力支付的人數採取保留的態度。更令人值得關注的是,在觀察Napster訴訟案件之後,美國唱片協會(RIAA)會不會也因音樂版權問題,亦將Podcast列入訴訟名單中[10],是未來值得觀察的部分。

---刪除的內容請連線至原網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7/47-34.htm

第九節 中文Podcast普及的情況

  不同於國外,目前國內Podcast並未在網路使用者間掀起愛用的熱潮。此一傳播模式在我國尚未成為主流,主因為目前Podcast節目內容還是以英語為主,其次,國內民眾尚未熟知這新興的傳播模式。相較於中國大陸在Podcast的發展現況,中國大陸地區的民眾接受程度似乎比台灣地區的民眾高,在中國大陸地區,已經有部分網站開始製作Podcast的節目,並放在網站上提供使用者下載收聽。



  截至目前為止,Podcast接收軟體(如iPodder),目前仍尚未支援中文,因此中文Podcast節目大多並沒有透過RSS的方式來發佈,因此無法透過iPodder這類的軟體來訂閱中文Podcast節目,而使用者則必須要到發佈Podcast的網站下載最新的Podcast。



  除了上述Podcast接收軟體還尚未支援中文的因素之外,中文Podcast不普及的可能原因還有以下兩點:東西方教育造成表達習慣上的差異。台灣及中國地區的學生,可能到完成大學學業之後,都還尚未有機會在眾人面前演講。而在西方教育中,口頭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視與強調的一部分。其次,Podcast的興起也是得益於iPod的流行;在美國地區,iPod以及其相關的產品和服務,已經儼然變成一種文化。有鑑於Podcast亦為這種文化的延伸服務,因此便能短時間廣泛地傳播。在台灣和中國地區,iPod還只是一項被貼上奢侈品標籤的攜帶式MP3隨身聽,並未成為文化。此外,MP3雖然普及,但國內音樂版權的保護議題一直未獲得合適的解決方式,亦可能造成Podcast發布者的顧慮[8]。

---刪除的內容請連線至原網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7/47-34.htm

結論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和閱聽人習慣的改變,傳統報業隨著網路平面媒體的發展而有衰退的趨勢。廣播電台的未來,是否也隨著Podcast的發展而和現今的傳統報業一般呢? 這是往後值得繼續觀察的方向。
  綜觀過去,廣播電台播送廣播節目的門檻很高,並非一般民眾能力所及,除了要購買昂貴的廣播設備之外,還必須取得廣播頻道的播送許可。隨著網路串流技術(Streaming)的成熟和寬頻網路的普及,使得網路廣播成為新興的媒體,但這還尚未滿足一般的閱聽大眾。閱聽大眾還希望能夠將網路上的資訊和娛樂帶在身上,而不再侷限在於電腦前。有鑑於此,Podcast則在Adam Curry和Dave Winer的努力下達成,提供一個新興的傳播媒介,並獲得廣大業餘廣播主持人和聽眾的迴響,就連軟體巨人—美國微軟公司(Microsoft)也已經投入Podcast節目的服務行列中,每天最少會發表兩則新的Podcast,其內容是內部公報(insider communiques),鎖定軟體設計師為其主要的閱聽眾[19]。
  Podcast最大的特色在於它Time-Shift的能力[18],使用者可以下載並攜帶他們喜歡的節目,然後在通勤時、開車時、運動時、做家事時聆聽。這個訴求很類似「廣播版的TiVo」,即使用者不需要跟著節目的播放時間來收看或收聽節目,而可以事先將節目預錄下來,等有空暇時間再欣賞。
  目前Podcast還在成長階段,也還在吸收更多的節目和聽眾,儘管國外很多大型媒體都看好Podcast的未來發展,並有部分廣播媒體投入Podcast的行列,惟目前中文Podcast的節目仍不多。此外,國人是否也能夠接受這種新興傳播模式,這也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沒有留言: